?

?

美国智慧城市建设经验

来源: 推进中心 日期: 2018-05-29

  编者按:美国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先驱,在全世界范围内较早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为充分了解美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美研究机构IHSMarkit联合美国市长会议(US Conference of Mayors)针对美国智慧城市发展的特点、动机、模式以及资金来源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形成了《2016智慧城市调查》报告。该报告对我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具有一定启发,现将其主要内容予以编发,供参阅。

  一、美国智慧城市发展特点

  (一)中小城市智慧城市项目相对突出。在美国,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局限于大城市,许多中小城市也正在实施智慧城市计划。在研究机构IHSMarkit考察的54个城市中,共有335个智慧城市项目在2015-2017年之间在实施,459个项目计划在2015-2017年之间实施。其中,正在实施的335个项目中,有69个是大城市的,168个是中等城市的,98个是小城市的。在规划的459个项目中,有103个是在大城市,225个在中等城市,131个在小城市。

  因此,该研究机构得出结论,中小城市规划的智慧城市项目比大城市要多。一方面这与研究抽取的样本中大城市数量偏少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在中小城市实施新项目便于新技术在一个更加容易管理的较小环境中进行测试,从而再推广到大城市。另一方面,中小城市寻求经济增长点,为此会通过成为新技术的试验地来吸引投资。此外,政府的一些配套资金也仅仅提供给中小城市,鼓励中小城市的相关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例如美国交通部“智慧城市挑战”(Smart Cities Challenge)的4000万美元就仅仅奖励给中等城市。

  (二)高度关注城市治理、交通和基础设施领域智慧应用。由于诸多智慧城市项目在中小城市开展,也反过来影响了智慧城市项目的建设领域。中小城市主要投资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两个领域,例如智能路灯、智能交通系统等,而不是开发整个城市的集中控制系统。技术提供者认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可以分步实施,由于智慧城市涉及交通、能源、治安等不同模块,城市并不需要一次性全部完成建设,可以逐步进行,从而避免预算限制、投资紧张等问题。

  HIS Markit通过对全世界范围内的480多个智慧城市项目进行研究,将其划分为交通、能源资源效率、基础设施、城市治理、公共安全以及健康等6个功能领域。其中,对被调查的54个美国城市而言,在已经实施的智慧城市项目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政府治理项目86个、交通项目74个基础设施项目59个。在未来规划项目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交通项目104个、政府治理项目90个、基础设施项目90个。而对于全球的智慧城市而言,交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以及资源能源项目往往是最受关注的领域。

  根据该项调查,绝大多数智慧城市建设领域都有50-100个项目规划或正在实施,但健康护理方面的规划项目只有25个、正在实施的项目仅有14个。此外,在有关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重要性调查中,健康护理领域的重要性也被排在末位,明显落后于其他领域。这与世界智慧城市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对于健康护理的项目关注较少。

  二、美国智慧城市发展的动力与挑战

  (一)提高居民满意度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动力。政府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有诸多原因。在被调查的54个美国城市中,提高居民满意度和增强政府的响应能力是最重要的两个原因;其次依次为增强城市部门的合作能力、减少城市运行成本、应对城市人口增加、减少碳排放、吸引投资、管理资源稀缺等;满足老年人口的需要以及创造就业岗位等被认为建设智慧城市最不重要的原因。此外,提高公共安全、减轻数字鸿沟、改善居民健康以及管理紧张的基础设施等也被认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动机。

  (二)确保资金投入智慧城市建设是面临的最大挑战。IHS Markit对全球智慧城市进行研究,列出了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八大挑战。对于美国而言,“确保城市有财政资金来维持项目”和“确保足够的启动资金”是面临的最大挑战;其次是“不同城市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挑战最小的是“获得城市领导的支持”和“获得地区或国家的支持”。这表明不同层次的政府都对智慧城市给予强烈支持,但是确保给予长期的财政支持则仍是一个挑战,而获得长期持续的资金支持则恰恰是促进智慧城市发育成熟的基础。纽约在这方面做的相对较好,其通过实施“连通纽约计划”(Link NYC),可以从融合到Wi-Fi信息亭的广告中获取收入,这种信息亭可提供社区信息和联络紧急服务等。

  三、美国智慧城市的商业运营模式与资金筹措

  (一)智慧城市的商业运营模式。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当前还没有明确的标准或商业模式,一方面是由于智慧城市还处于发展初期,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同城市利用智慧城市技术解决不同的问题。HIS Markit预测,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以及智慧城市从试点到向全城市商业推广,这种状况未来五年将会发生改变。

  针对美国被调查的82个智慧城市项目,城市自主部署(Municipal Owned Deployment,MOD)业务模式是最常见的,其次是建设-运营-转让(Build-Operate-Transfer,BOT)业务模式。此外被调查者列出的其他商业模式,主要是前面商业模式的混合版本,例如“BOT和MOD的组合”或“变形的MOD模式(县与镇合作部署项目),部署完之后由县来运行系统。

  所有的智慧城市项目都需要信息通讯网络来控制设备和搜集相关数据。在某些情况下,智慧城市项目还需要部署新的网络,这就产生了关于谁管理网络和传输的数据问题。在被调查的82个智慧城市项目中,由城市专门经营和维护的专用网络(private network)是最常用的网络,有24个项目,是其他三种网络类型的两倍,由私营公司经营和维护的公共网络、由城市经营和维护的公共网络、由城市经营和维护的公共网络和专用网络构成的混合网络,各有12个项目。

  在智慧城市建设咨询意见的获取上,绝大多数智慧城市项目会寻求外部顾问或专家的意见(48人中,有36人选择);8人表示他们使用内部团队,4人表示没有任何顾问。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规划和实施智慧城市项目,他们需要外部提供商或者其他城市的意见来介绍学习已经开发实施的智慧城市项目。波士顿、芝加哥等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成立智慧城市部或专门的工作组。IHS Markit的研究指出,领导层对智慧城市发展有强烈承诺的城市往往能够比那些没有承诺的城市更容易实施相关项目。

  (二)智慧城市的资金筹措方向。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所需的固定资金(项目启动资金和维持资金)是需要解决的重点难题。针对被调查的82个智慧城市项目,公共资金仍是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公私合作以及私人资金所占比重还相对较少。

  单纯依靠政府投资智慧城市建设并不可持续,如果城市要实施大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还需要寻求其他的投资方式。在被调查的47个城市中,有18个城市支出年度预算的1-5%用于智慧城市项目建设,11个城市支出在1%以下,4个城市支出在5-10%;14个城市不清楚具体支出比重。

  参与调查的54个城市中有34个城市估算了2015-2017年智慧城市建设的累积资本投入,11个城市预算支出总资金在100-500万美元,这11个城市包括了7个中等城市、3个小城市以及1个大城市。8个城市估计投资资金在600-2500万美元,这包括了4个中等城市、3个小城市以及1个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估计支出2600-7500万美元;另外,还有2个中等城市以及1个大城市支出超过7500万美元。

  总体来看,中等城市一般累计投资在100-500万美元之间,中等城市一方面希望通过于智慧城市项目来吸引人口和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与大城市相比,由于其规模相对较小,也更容易开展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而小城市由于能力有限,投资往往相对较少。

  四、美国智慧城市发展的启示

  (一)以人为核心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居民满意度是美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动机。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时,应当强化以人为核心的理念,从解决“人”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实现城市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城市生活的便捷化和宜居性,从而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此外,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也应强调人人参与,不仅要共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还应强调居民能够公平共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二)加强对中小城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持。中小城市是城市与乡村联系的重要节点,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加强对中小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视:一方面,中小城市的空间尺度、人口密度都相对较小,同时其交通、生态环境条件都较好,比大城市较容易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另一方面,中小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也能服务更多的居民,带动城乡发展。

  (三)以多元参与机制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协调引领作用;一方面,通过政策制定、规划引导智慧城市建设;另一方面,由于智慧城市的投资额度较大,还需要政府和民营企业合作,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相关领域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此外,也应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联系,针对智慧城市中关键技术、实施方案等开展针对性研究。可以借鉴波士顿、芝加哥等一些城市的做法,成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专职机构,负责协调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涉及的不同部门和机构。还可通过组织不同相关专业的专家,成立智慧城市建设的专家咨询委员会或智囊库,为智慧城市项目提供专业指导意见。

青岛商务局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青岛商务局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青岛商务局”。

2、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