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冷链物流发展的调研报告

来源: 流通处 日期: 2017-02-20

    加快推进冷链物流业发展,对于提高流通效率、节约社会资源、保障居民消费安全,提升青岛经济区位优势,促进国际城市战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十二五”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冷链物流业发展,先后出台了《青岛市“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关于促进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青岛市城市共同配送物流专项规划》,颁布了《青岛市物流配送服务质量规范》、《青岛市常温仓储物流服务质量规范》等6个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千万平米”物流园区、总部商务区、商贸集聚区一系列建设工程,积极扶持龙头物流企业发展,努力推进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跨境跨区域物流合作,冷链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被列为全国21个物流节点城市、山东半岛物流区域中心城市和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近期,围绕实施国际城市战略,流通处会同有关区市商务局深入基层开展了加快推进我市冷链物流发展的专题调研,总结分析形成了下一步工作创新思路和举措。

    一、关于我市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与需求分析

    (一)冷链物流建设初具规模。青岛是全国农产品生产大市和出口第一大市。拥有全国高水平的设施农业、规模农业、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8%,年出口50亿美元以上,遍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生鲜农产品产量、需求量和进入流通领域量的不断增长,冷链物流比例逐步提高。据初步统计,我市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0%、33%、40%,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25%、40%、50%,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9%、6%、9%。

    (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不断加强自有冷链设施装备的升级改造,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加强技术管理,企业冷藏、冷冻、冷运能力不断增强。全市从事冷链物流的企业120多家,拥有冷库1000多座,冷库总容量250万吨,其中冷藏库140万吨,冷冻库110万吨;冷藏车辆5000多辆,总承载量约10多万吨。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利群福兴祥物流公司仓库处理订单效率、拣选效率、准确率分别提高30%、30%、50%以上,物流费比从4.2%降到3.8%,每年节约燃油费70万元、单据纸张20吨。

    (三)冷链物流园区加快发展。采取新建、改造、整合、提升等方法,以华骏、中港、楼山、航空、上臧等物流园区及中心为载体,着力构建3级配送网络体系。即墨华骏物流园建设了1.49万平方米的城市配送恒温库,吸引伊利、格力等知名企业入驻,实现货品更新频率最多不超过5天,胶东半岛地区乳制品落户该园;与韩国跨境电商平台“韩国街”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通了全国首家海运跨境电商平台。中港仓储、陆海国际分别新建了2000平方米和1.3万平米恒温库,为建设进口商品分拨中心提供了硬件支撑。楼山天璇物流共同配送项目,引进节能环保车型48辆,每年减少氮氧化合物(NOX)排放167吨,悬浮颗粒物(PM)12.9吨,每年完成共同配送量500万吨以上。

    (四)一批冷链物流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发挥青岛市全国最大水产品出口基地优势,加快董家口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暨冷链物流基地项目(以下简称“冷链物流基地”)是青岛市重点项目,占地面积12.26平方公里,总投资101.7亿元,主要规划建设渔港码头、交易中心、冷冻冷藏基地、水产品加工基地、物流园区和远洋渔轮整备基地等。建成后每年将有1000艘远洋渔船停靠,卸鱼量达300万-500万吨,将形成千亿级产业链,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东北亚重要的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之一。推动肉品流通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鼓励市级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健全覆盖生产、储存、运输及销售整个环节的产销冷链,在全市累计建设“放心肉”专卖店900家以上,全部推行冷链物流销售,保证肉品品质和质量安全。结合青岛海吉星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规划建设,加快整合我市现有的32家农产品批发市场、57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和40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形成较为完整的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冷链物流体系。

    (五)冷链物流标准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建设形成了青岛城市共同配送信息服务平台。中心具备移动配送、调度呼叫中心、车辆和货物跟踪(视频)监控等功能。依托平台可开展供应链、物联网、冷链配送、路径优化、信息认证等管理示范,调配物流资源,解决物流供求不对称矛盾。海尔日日顺物流建设了虚实融合最后一公里物流服务平台,可实现物流配送“三度”服务目标,即:速度(24小时按约送达)、深度(直配到村、入户)、广度(全国网络覆盖无盲区),为用户提供“24小时按约送达、送装同步”差异化服务,推动冰箱、卫浴、家具等大件商品网购市场进入良性发展。冷链物流企业积极构建与食品加工业和商贸流通业互动发展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青岛利群、利客来等食品生产和商贸流通企业,加快物流业务与资产重组,组建了独立核算的专业冷链物流公司,积极完善冷链网络,拓展增值服务,呈现出网络化、标准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态势。

    (六)冷链物流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以万福集团、九联集团、琴牌奶业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型水产品、肉制品、速冻食品、乳制品生产企业,在原料获取、分割加工、储藏运输、终端销售等环节实现了全程低温控制;以利群集团、维客集团、家家悦、迷你岛等为代表的一批商业连锁企业,自建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为商业零售店(超市)进行生鲜农产品的统一配送;以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华中蔬菜副食品批发、东方鼎信国际农产品批发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建设气调库、冷藏保鲜库,推动了反季节、高档进口果蔬为代表的高价值量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迅速兴起。

    (七)冷链物流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加强顶层设计,印发了《关于促进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设立了物流发展专项资金,2012年以来,国家和市支持物流项目37个。结合国家现代农产品流通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国家专项资金,支持董家口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严格落实国家“菜篮子”绿色通道政策,新办理“菜篮子工程配送车”标识车辆100辆,累计达到700辆以上,优先办理具备冷藏功能的厢式运输车辆,增强全市“菜篮子”冷链物流水平。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工程,积极搭建多层次、立体式“菜篮子”产销对接平台,发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餐对接”、“农校对接”、“网市对接”等直供渠道,鼓励对接生产、配送企业开展鲜活农产品冷链配送业务,每年农产品直采直供规模达到11亿元以上。

    “新常态”下,青岛市物流业总体上保持平稳增长,其中冷链物流规模需求进入快速扩张、质量提升的新阶段。预计到2020年,全市冷链物流总额约为9000亿元,增加值约为2000亿元,全社会货运量约为1亿吨。但目前我市冷链物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现代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与消费大市、出口大市需求相比仍有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冷库大多仍采用老技术,设施普遍陈旧老化,仅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和储藏, 功能比较单一,利用率偏低。二是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水平较低。现有冷链物流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经销规模小,服务标准不统一,没有形成区域化、链锁化、规模化的服务网络,无法提供市场需求的全程综合化的冷链物流服务。三是农产品冷链运输比例偏低。生鲜农产品公路冷藏运输量仅占运输总量的10%-20%;铁路运输的冷藏列车运输量仅占运输总量的25%;市内70%左右生鲜农产品仍处在常温下流通,腐损率达20%-30%;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存在“断链”现象,冷藏运输率只有10%~20%,冷藏运输量仅占易腐货物运量的25%,社会化冷链需求空间较大。

    随着消费对GDP的贡献增大,加之电子商务、快递业的带动,冷链物流需求将成为全市物流需求的主体之一。从运输结构来看,铁路运输仍是货物运输的主体,公路运输将随着铁路网络完善而逐步提高,水运和空运规模将实现大幅度增长。从需求分布看,西海岸经济新区、胶州市、即墨市、城阳区将成为全市冷链物流业发展新增长点,市南区、市北区将向物流总部基地平稳过渡。

    二、关于加快冷链物流发展的目标与思路

    充分发挥我市商贸流通资源和冷链物流技术优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紧紧围绕提升冷链物流业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以创新发展和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衔接顺畅的基础设施体系为支撑,以供应链管理和信息技术为突破,以物流模式创新为抓手,整合优化物流资源,破解物流业发展难题,全面构建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提升区域冷链物流竞争力和话语权。力争到2020年,围绕提升冷链物流社会化、信息化、网络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水平,全面建成青岛冷链物流信息综合服务和监管平台,整合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物流资源,冷链物流设施利用率和监管水平进入全国一流行列;出台《青岛市冷链物流配送服务质量规范》等10项冷链物流地方标准,形成健全的行业发展标准体系;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冷链物流示范园区(中心)、冷链物流信息化平台,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上下游衔接、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三、关于加快推进冷链物流发展的任务与措施

    (一)推动冷链物流标准化上台阶。按照重点突出、对接国际、科学适用的原则,完善青岛市物流标准体系框架和工作机制,加强通用基础类、公共类、服务类及专业类物流标准的制定工作,形成和落实一批重要物流标准。进一步完善冷链物流标准化工作机制,依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岛研究院、青岛市冷链物流协会等行业组织、院校,研究建立冷链托盘、多式联运、城市配送等领域标准体系框架,推进货运车辆、托盘、冷链物流、国际物流等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各类生鲜农产品原料处理、分选加工与包装、冷却冷冻、冷库储藏、包装标识、冷藏运输、批发配送、分销零售等环节的标准化进程,建立健全生鲜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和质量追溯制度。

    (二)全面提升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智能化在冷链物流领域的作用,建设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优化配置冷链物流信息资源;加强市场信息、客户服务、库存控制和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和交易管理等应用系统软件开发,健全冷链物流作业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发布系统,全面提升冷链物流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以配送中心为依托,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移动网络,积极参与“千县万村”计划,有效对接三绿工程网、阳光食品工程网、“农超对接”公共服务网等电子网络平台,带动电商示范乡(镇)、电商村建设,具备网上零售、集团消费等综合功能,深化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农社对接活动效果。推广应用条型码、全球定位系统、传感器技术、移动物流信息技术、电子标签等技术,建立区域性的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系统平台,实现全程可追溯的农产品冷链监测流程。支持企业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引导规模化企业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优化、服务升级和物流组织模式、流程创新,推动物流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信息标准统一和系统对接。

    (三)完善重点区域和主要品种冷链物流体系。

    1. 大力推动肉类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积极发展覆盖生产、储存、运输及销售整个环节的冷链,建立全程“无断链”的肉类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要肉类冷链物流基地。着力完善平度、莱西高端禽肉产品出口加工区、胶州、即墨良种猪繁育基地、西海岸经济新区肉兔高效产销示范区的肉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在生产、加工环节,建立严格的温度和质量监控系统,确保产品在供应链各个环节始终拥有稳定、适宜的环境;在中转、储存和配送等流通环节,加快冷库节点网络的拓展和优化布局,完善温度监控和质量追溯系统,建设并形成覆盖全市、服务全国、外联国际的专业化、规模化肉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2. 加快推进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水产品超低温储藏、运输、包装和加工体系,加快推进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建设一批国家和我省重要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积极推动西海岸经济新区、即墨、城阳的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和高效基地建设,发展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满足居民对高端水产品的消费需求。

    3. 高效推进果蔬冷链物流发展。适应市场需要,选择部分高价值的特色蔬菜、水果推广产后预冷、初加工、储存保鲜和低温运输技术,发展一体化冷链物流,建立跨地区长途调运的冷链物流体系。结合我市特色果蔬农产品产销布局,在产地建设低温储藏保鲜设施,推广应季储存和反季销售,促进均衡上市,在满足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依托东方鼎信、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等大型市场,加快冷链配送中心建设,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商贸流通企业、批发市场拓展检测、包装、加工、分选、配送等业务,推动跨区域反季节蔬菜、特色果品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四)积极培育冷链物流企业发展。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鼓励大型生鲜农产品生产企业从生产源头实现低温控制,积极发展冷链运输和低温销售,建立以生产企业为核心的冷链物流体系。鼓励企业在产地、销地建设低温保鲜设施,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冷链物流的高效对接。引进德国芝科物流设备(IFCO)等国际标准的果蔬物流循环共享体系。鼓励大型商贸零售企业加快生鲜食品配送中心建设,在做好企业内部配送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中心。

    (五)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冷链物流相关产业集约发展,加快董家口北方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打造集冷链物流、水产品深加工、水产品交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综合性冷链物流集聚区。支持重要农产品物流节点的冷藏设施建设,在胶州、平度、莱西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建设一批物流冷藏设施,依托大型商贸超市,规划建设一批生鲜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改善生鲜冷藏加工温控条件。完善与冷链物流相配套的查验与检测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快速准确的检测设备和试剂。支持城市末端配送渠道建设,引导顺丰、邮政等有实力的末端配送企业整合有关快递业务,通过末端配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与各类社区便利店合作,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重点缓解最后1公里配送困难。

    (六)加快推动冷链物流装备与技术升级。加快节能环保的各种新型冷链物流装备与技术的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和吸收,重点加强各种高性能冷却、冷冻设备,自动化分拣、清洗和加工包装设备,冷链物流监控追溯系统,温控设施以及经济适用的农产品预冷设施,移动式冷却装置、节能环保的冷链运输工具、先进的陈列销售设备等冷链物流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冷链物流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七)加快人才培养。引导和推动青岛海洋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校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岛研究院等高等学校设置冷链物流相关学科专业,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职业教育,并建立交叉研究机构鼓励扶持行业协会、企业及有关高校结合国内外实践开展冷链物流职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人才激励机制,引进国内外优秀管理人才,推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青岛商务局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青岛商务局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青岛商务局”。

2、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