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市推动内贸流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来源: 流通处 日期: 2017-12-12

    365外围足球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商务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推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促进消费需求扩大和消费全面升级,初步形成消费服务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一、深化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促进流通体制转型升级

  (一)深化推进内贸流通体制改革。青岛入选全国内贸流通体制改革9个试点城市后,我市连续几年将其列为实施国际城市战略、年度工作重点,制定《青岛市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消费引领投资的良好环境和长效机制。在改革重点上,瞄准商贸流通立法起点低、覆盖面窄,新型商业领域立法空白,行业管理效力偏弱等长期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着力推动了制定现代流通规划和标准体系、加快流通信用体系建设、改革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等15项改革项目,目前各项重点改革试点任务已按计划全面完成,在8个方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其中,“通过综合性立法明确流通管理权责”和“内外贸标准统一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机制”2个案例成果被商务部在全国推广复制。

  (二)加强规划引领发展商业新业态。落实《青岛市商品流通市场建设和管理条例》,启动商品流通市场、地铁商业等专项规划制定和修编工作,围绕构建“7166”(7大市级商圈、16个区级商圈、6处商贸集聚区)主城区商圈格局,统筹推进形成实体商业与电子商务布局、地上商业与地铁商业、城乡一体化商业网点相得益彰的规划建设布局,加快发展一批现代商贸功能区,逐步形成多中心、集聚型、网络状的国际大都市商业格局。初步形成由5处市级商业中心、9处区级商业中心和商业社区为平台,6处商贸集聚区、35条商业街为依托,30.6万处各类网点、122处大中型网点为基础的市场商业网点网络体系。

    (三)实施扩进口与促消费相结合的政策新机制。创新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扩消费,扩大牛羊肉、奶制品、酒类等国外安全优质消费品进口规模。培育商贸流通与外贸跨界融合业态商业新体系,在利群、维客、麦凯乐、万象城等大型商超设立国外商品直销区,积极支持即墨区加快发展内外贸融合大市场,推进青岛保税港区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预计全年实现乳制品、牛肉、羊肉、水果、葡萄酒进口额53亿元,同比增长53%,数量28万吨,同比增长20%。

  二、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促进商贸发展转型升级

  (一)以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推动商贸流通领域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制定《青岛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战略规划》和《青岛市实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工程行动纲要》,全面实施推进现代流通市场体系、内外贸融合发展体系、新型消费服务体系、品牌战略体系、电子商务发展体系、商贸物流体系、旅游产品消费体系等“十大体系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培育商贸流通与外贸跨界融合业态商业新体系,建立一批国外商品直营超市,实现进口商品采购便捷化。

  (二)抓好全社会大消费增长“十、三、五”系列工程。出台建立现代消费增长驱动“三大工程”行动计划,即抓好旅游、时尚、假日、生活、农村、健康、会展、文化、体育、教育“十大”消费领域拓展工程,抓好信息、信用、绿色“三大”新型消费模式培育工程,抓好房地产家居、新能源汽车、融资租赁、典当、公共服务“五大”消费业态激活工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观念从传统需求型向多元化转变,新增消费更多的体现在通讯、交通、教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中,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新动力。今年前三季度,商贸流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为13.6%,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26.9%。促进消费向时尚、品牌消费升级,满足品质化、品牌化、个性化、定制化消费需求。对应每年一度“青岛国际啤酒节”假日经济模式,配套做好“青岛城市购物节”。“2017青岛城市购物节”期间,组织全市的100家大中型商场、超市和饭店举办营销促销活动;启动市区10条商业街、餐饮街、青岛奥帆中心特色展区,举办 “2017青岛名优特色小吃美食展”、 “2017青岛老字号精品展”等集中展销、促销活动,购物节期间拉动消费增长约2个百分点。

  (三)振兴老字号企业发展。出台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振兴老字号企业发展的意见》,全面实施“332”工程,即做强做优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振兴恢复一批,打造标准制定、产品研发、市场开拓三个中心,建立宣传展示、基金发展两个平台。加强对老字号企业的分类指导,优化老字号企业发展环境,支持老字号企业制度创新、经营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创新,提升老字号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努力把更多的老字号打造成青岛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

  三、实施商务领域智慧供应链建设行动,推动商贸流通产业转型升级

  (一)加快推进供应链体系质量监测标准化建设。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商贸冷链物流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构建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的商贸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围绕传统商贸业态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推动发展新型互联网商业模式,打造涵盖规范统一的供应链体系标准化项目。加快推进质量诚信、质量标准、检验检测、质量溯源为一体、全程质量管理支撑体系为核心的“五位一体”跨境电商监测公共平台项目建设。同时,推进青岛特色农产品交易标准化供应链体系建设,通过标准化渠道服务终端,立足青岛,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特色农产品交易、茶叶贸易等物流增值服务。

  (二)加快推进供应链体系商务云平台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创建信息化供应链体系信息服务平台,推动政府行业管理和产业促进模式转变。重点推进青岛市供应链商务云大数据服务平台项目建设,为企业降低综合成本、增强市场整合能力。加快推进青岛市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综合供应链市场信息服务体系项目建设,为企业供应链整合、升级提供信息咨询、信用查询、投资融资、商贸流通、法律保障、在线培训等服务。同时,重点推进家纺、童装、实木家具、童床及母婴用品等优势产业中电商企业供应链信息化、标准化改造建设,鼓励第三方、S2B等供应链新模式创新应用,重点支持国家、省级电子示范企业供应链升级改造,提高大数据等应用水平。

  (三)加快推进供应链体系物流发展现代化建设。以供应链协同和模式创新为核心,着力推进制造业与流通业联动发展,实现流程再造,提升流通企业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有效支撑制造业、商贸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青岛胶州多式联运国际物流通道项目建设。以中铁联集青岛集装箱中心站(胶州)、青岛港、新空港为主要依托,大力发展青岛站港“双轮驱动”特色的海陆空铁联运模式,着力构建多式联运组织服务体系。加快推进青岛即墨国际陆港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即墨济铁物流园、华骏物流园、海关特殊监管区、跨境电商小镇、半岛国际汽车贸易城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陆上青岛港”,力争建设成为以多式联运为基础的千亿级商贸物流产业聚集区等。

  四、实施流通信息化现代化转型发展行动,促进流通功能提升

  (一)培育电子商务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农村电商“515+X”工程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结合,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县域、镇(街道)、村(社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目前已在即墨、胶州、平度、莱西、黄岛、崂山六个区(市)建立镇级公共服务中心45个,村级服务站960个,县域、镇(街道)、村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已初步建成。落实“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组织企业与电商平台对接拓宽销售渠道,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发展。培育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在商务部2017-2018年度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创建工作中,我市日日顺家居服务、雷神科技、船歌食品、鼎海科技、新华锦信贸环球等5家企业获得认定。以红领、海尔、利群等为代表的优势传统制造企业和商贸流通领域骨干企业,借力电子商务,拓宽销售渠道,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创新发展和初步转型升级,促进了业务规模扩张。

  (二)实施总部商务区和商贸集聚区转型升级工程。全面推进实施“两个千万平”提升工程,五年来累计落实重点支撑项目702个、总投资2379亿元,累计竣工面积3751万平方米;结合“千企招商大走访”活动,坚持盘活存量与优化增量、淘汰落后与培育新动能并举,推动部分空置项目的二次开发,实现商业设施的腾笼换鸟和更新换代。

  (三)推动实体经营业态创新,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我市实体商业与旅游、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跨界融合,延长服务链条,同时鼓励传统零售业态的购物中心、商圈等向社交体验消费中心转型,如:市体育局定期组织群众参与度高、观赏性强的运动项目,在大型购物中心举办“快乐运动秀”活动;在提升智能化、体验化程度的同时,积极拓展便民增值服务,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鼓励企业利用各类平台优化配置社会资源,推动线上交易和线下服务相结合,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元的个性化、便利化服务,并发展共享、协同等新的流通模式。

  五、实施内外贸融合攀升发展行动,满足消费需求提高整体供给质量

  (一)对接国际标准创新提升“菜篮子”工程保障水平。总结推广“用外贸标准办内贸”做法,实施“菜篮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市场保供双轮驱动计划,在推动“菜篮子”惠民便利化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在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生活服务业等行业,加快对接国际标准。探索“互联网+农产品流通”新型模式,以国际标准全面提升“菜篮子”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巩固肉菜追溯体系建设成果,开展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建设,提高追溯规模覆盖率,制定追溯运行操作标准。与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打造“数字菜篮子”、“智慧菜篮子”平台,全面提升鲜活农产品市场保供水平。全面提升“农超对接”水平,利群、维客、利客来等28家大型超市与110家农业合作社达成采购意向2.5亿元。

  (二)发展“以内促外,引外补内”内外贸融合市场。拓展商品交易市场对外贸易功能,以省级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为依托,推进内外贸融合市场建设试点,以中国即墨国际商贸城、天贸城、东方鼎信农产品交易中心等为载体,加快发展内外贸融合跨界大市场。以商贸流通“价值链攀升战略”为抓手,依托即墨服装批发市场等,指导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迈进,发展“大规模定制”等新型模式,推动生产企业、市场联手参与全球价值链,实现内外贸市场联动发展。

(三)扩大流通领域对外开放。支持境内外知名流通企业到我市投资发展,开展国外品牌经营代理,增加一般消费品进口,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鼓励具有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优势的外向型企业建立国内营销渠道,打造外贸商品城市、外贸商品特色街、出口商品网上商城、内外贸融合大市场等一批载体。加强国际知名品牌生活消费品、时尚产品和高端商品进口,建设进口商品促进中心和分销中心。积极开展跨境电商试点工作,在建立口岸进口商品集聚区、举办世界进口商品展、加快建设六大特色跨境电商重点产业园区、培育多种类型的跨境电商示范企业、发展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重的互动型跨境电商业务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目前,全市已有15家企业完成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口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近200家企业利用海关“阳光通道”开展跨境电商业务。举办了“进口商品展销会”,并组织30家进出口企业和20家内贸企业举办进口商品采购洽谈会。


青岛商务局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青岛商务局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青岛商务局”。

2、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